觀星臺
周公測景臺和觀星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觀測建筑。測景臺創(chuàng)立于西周(約公元前1037年),周公為測日影定地中在此建土圭,唐代(公元723年)仿舊制改建成了石圭。觀星臺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76-1279年),郭守敬以此為中心點觀測并推算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其精確度與現行公歷僅相差26秒,創(chuàng)制時間卻早了300多年。周公測景臺和登封觀星臺充分驗證了“天地之中”的信仰,是科學、宗教與政治相互作用的產物。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
少林寺初祖庵建于宋代(公元960-1279年),其建筑是現存的宋代磚木建筑罕見精品,更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宋代由李誡編著的《營造法式》頒布后最初的珍貴實證。它也以紀念中國禪宗開山祖達摩而成為廣受注目的宗教圣殿。
少林寺建筑群(塔林、初祖庵、常住院)見證了佛教文化通過在“天地之中”的傳播,加強、鞏固其影響力,并由此形成了中國最大的禪宗教派。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磚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筒體建筑之一。嵩岳寺塔是佛教文化通過在“天地之中”傳播而確保并擴大其影響力的建筑實物見證。
會善寺山門
會善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寺內現存元、明、清時期建筑9座,是唐代天文學家一行和尚的出家修行之所,現存元代建筑是當時(公元1279-1368年)最典型和珍貴的代表作之一。會善寺是參與天文活動、參與中國古代宇宙觀演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僧一行的出家修行之所,是佛教文化與“天地之中”觀念代表人物的見證。
少林寺山門
少林寺常住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寺內現存明、清建筑30余座,每座建筑都承載著令人蕩氣回腸的歷史故事。五百羅漢朝毗盧、少林拳譜、十三棍僧救秦王等壁畫以及現存的數百品碑碣等文物都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嵩陽書院大門
嵩陽書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宋代(公元960-1279年)成為全國四大書院之一,也是程朱理學的策源地和傳播中心。其規(guī)劃布局和實物留存獨具特色,對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標本意義。嵩陽書院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組成部分——儒學中理學的開創(chuàng)地,因公認的“天地之中”理念而落腳于嵩山地區(qū)。
少林寺塔林局部
少林寺塔林保存了公元689年至1803年間的古塔241座和現代塔2座,是中國現存古塔數量最多的塔群,被譽為“中國古塔藝術博物館”。
2010年7月31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4屆大會做出決議,將“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標志著中國第39處世界遺產的誕生。
在中國古代的宇宙觀中,中國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國,而天地中心則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則在鄭州登封,因而這里成為中國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薈萃的中心,中國幾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這里建立了弘揚傳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這里也成為人們測天量地的中心,這一歷史背景使得這里匯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貴的文化紀念建筑,其精華,即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它們都與中國古代“天地之中”宇宙觀發(fā)生著直接的、必然的聯(lián)系。
這組建筑類型多、規(guī)格高、歷時久、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是中國古代禮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類型的杰出代表,是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漫長發(fā)展的濫觴,更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真實而深刻的反映。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為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見證,是一座東方古代建筑藝術殿堂。它以古老與博大、凝練與舒展、滄桑與輝煌,向世人展示著中國古代文化、哲學和建筑藝術的瑰麗。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