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cqebu"></strike>

    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shù)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西藏新聞網(wǎng) > 旅游人文 > 高原視野 > 圖片

    邊城老街

    2015年02月01日 01:27    來源:中國網(wǎng)    記者 元小欣
    分享到:    

        

        春風又綠江南岸

        老街街景

        古橋梁

        古巷一角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沈從文在《邊城》的開首語中詳細講述了茶峒的地理位置。文中提到的“小溪”就是清水江,它將茶峒和對岸的重慶洪安鎮(zhèn)、貴州松桃縣分隔開來,蜿蜒曲折的江面勾勒出湘、川、黔的地界,山環(huán)水繞中,這座驛路小鎮(zhèn)正靜謐地體驗世事變遷。


        茶峒的興衰

        “茶峒”一詞本是苗語,指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清同治年間編撰的《永綏廳志》記載,茶峒“地處湘、川、黔三省之中,因古傳有兩戶漢人居此而得名”。茶峒鎮(zhèn)的行政位置處于湖南花垣縣,居民以苗族和土家族為主。

        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舊石器時代,茶峒就已經(jīng)發(fā)祥文明。粗糙簡單的石頭打磨工具將邊城茶峒的人類活動史追溯到一萬多年以前。

        這個“雞鳴三省”的偏僻小鎮(zhèn),在古時為西南官道上的重要驛站。清水江流經(jīng)茶峒的水域與酉水相連,航船上通貴州省的松桃,下連湖南沅陵匯合成沅水直至常德。豐水時節(jié),茶峒碼頭每天都有七八十條商船在此裝船卸貨,桐油、木材、藥材從這里入川,川地的棉紗布匹、食鹽在這里分流。這一來一往的商業(yè)交流使茶峒街市熱鬧非凡,系有“小南京”之稱。

        茶峒作為湘西水陸要沖、軍事重鎮(zhèn),早在明朝,朝廷就于此附近設立“崇山衛(wèi)”。明政府為強化對西南邊疆的統(tǒng)治,大力經(jīng)營滇黔,茶峒因此迎來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移民和經(jīng)濟發(fā)展契機。清乾隆年間,朝廷于茶峒設立“協(xié)臺衙門”,以屯軍為主體的大量漢族移民遷入茶峒,從事墾殖開拓。數(shù)百年的時間里,外來漢人為茶峒帶來的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藝,奠定了這里政治、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格局。

        茶峒的再一次復興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華北淪陷后,為解決淪陷區(qū)青少年教育問題,國民政府教育部于民國三十年(1941年)決定,在環(huán)境閉塞而免于戰(zhàn)火的茶峒建立“國立茶峒師范學校”。一時間,新式學校、現(xiàn)代生活觀念等元素在茶峒迅速蔓延,愛國熱情高漲的青年再次點燃古鎮(zhèn)的激情。

        然而,茶峒畢竟只是一個遠離主流文化中心的偏僻山鎮(zhèn),每次外來文明涌入所帶來的繁榮,最終又因長期封閉的自然環(huán)境、文化交流的滯后而重歸于平靜,這也是茶峒眾多古文明元素得以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

        當年的水碼頭變成了如今的邊貿集場。一大早兒,扎著頭帕,背著竹簍的土家族、苗族居民默默出現(xiàn)在古街中,與沿江的木質吊腳樓和老鋪前厚重的柜臺一起,描繪出湘西風情濃郁的畫卷。

        沈從文的精神家園

        茶峒山清水秀,自古以來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沈從文的《邊城》更是讓這里蜚聲中外。小說將茶峒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古樸的風俗,淳樸的人情融為一體,凝練出湘西獨有的、詩一般美的境界。1983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導演凌子風特來茶峒拍攝同名電影《邊城》,從此慕名而來的游客更加眾多。2003年,經(jīng)上級批準,茶峒鎮(zhèn)正式改名為“邊城鎮(zhèn)”。

        民國十年(1921年),沈從文作為湘西地方武裝中的一名文書隨軍由湘入川,曾于此小住兩日,匆匆一瞥竟使小鎮(zhèn)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皈依與追憶。10余年后提筆傾吐胸中塊壘,濃濃的湘西風情躍然筆端。時局動蕩、社會黑暗,恬靜閑適的“邊城”成為沈從文夢想的精神家園,也成為廣大讀者纏綿于心的鄉(xiāng)土情結。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的茶峒古鎮(zhèn)為背景,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以抒情詩般的優(yōu)美筆觸,描繪了端午賽龍舟、月光下唱歌示愛等湘西地區(qū)特有的風土人情。借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人性的善良與心靈的純凈。


        游覽茶峒,小說《邊城》無疑是最好的導游,“拉拉渡”“吊腳樓”等地方景觀成為人們尋找“湘西印象”的最好去處。

        “拉拉渡”是小說中翠翠和爺爺謀生的工具。茶峒為湘、川、黔來往要道,清水江漲落無常,限于財力不能搭橋,當?shù)厝吮銓⒁桓窭|固定于河兩岸,再在渡船中豎起兩根小竹竿,各掛一個可以活動的鐵環(huán),將鐵環(huán)穿在竹纜上,船夫只要用力拉動竹纜,渡船便慢慢地駛向對岸。如今的“拉拉渡”渡繩已經(jīng)由竹纜換成了鐵繩,依舊擺渡著來往的居民和游客。

        清水江沿岸的吊角樓依舊壯觀,穿斗式結構、斜木柱支撐的木屋一字排開,長約600米。與以前不同的是水泥柱代替了木樁,青磚代替了板壁,但有一處木樓是特意保存的,相傳翠翠當年就是在這一木樓上看她的情人在江里捉鴨子的。照例,每年端午,三省邊界的年輕男子賽龍舟、抓鴨子,而三省邊界的女子便站在河堤上、吊腳樓上為他們加油鼓勁。激動之處,女子們早已丟掉了矜持,忘情地呼喚著心中的名字。

        湘西風情的縮影

        茶峒不大,像小了一號的鳳凰古鎮(zhèn)。一條正街穿鎮(zhèn)而過,光滑溫潤的石板路時而響起馬蹄叩擊的聲音,正街兩旁是湘西隨處可見的兩層木樓,二樓雕花的欄桿和窗戶溫馨甜美,一樓門面,大大小小的曲尺柜臺一路排列開去。

        和鳳凰一樣,茶峒的神韻也全在臨河的堤岸上。河堤由巨大的麻石條砌成,間或出現(xiàn)在凌空飛檐的吊角樓中間。相傳,這些條石是穿著草鞋的先民從大山深處運來,和著汗水鋪砌而成的。于是,奔騰而來的清水江在這堤岸變得柔順,江水幽幽地拍打著石壁,輕輕哼唱著這碼頭上曾經(jīng)發(fā)生的悲歡離合。

        除了美景,茶峒的美食也別具特色。血粑鴨、本地臘肉、辣椒米粉以及山野菜等都是值得一嘗的美味。茶峒臨靠清水江,江里出產的鯰魚更是絕世美味。在河堤的農家餐館找一處臨窗的桌子,一面是青山碧水、槳聲燈影,一面是紅酸湯熬著的鯰魚,讓人不禁感嘆生活的愜意和美好。

        按照當?shù)亓曀?,“趕邊邊場”的時候,三省邊界的各族人民,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盛裝打扮,到茶峒集市上逛一逛。集市上百貨、土產、補鍋的、鬮雞的、拔牙的游醫(yī)、占卦的相士……應有盡有、熱鬧非凡。年輕的男子還可以向心儀的女子“討”糖或果子,以試探對方的心意。

        邊城地區(qū)的居民為了酬神還愿,還經(jīng)常表演內容多為“忠、孝、節(jié)、義”的儺戲。除此之外,花燈劇也是盛行的民間曲藝活動。每年春節(jié),本地和附近村寨的各色花燈匯集茶峒,從正月初九玩到正月十五晚上,是茶峒最隆重的節(jié)日之一。

        遠山深處有人家,或許正是封閉與貧困在無意中幫助我們守住了茶峒這一現(xiàn)代文明汪洋中的孤島。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admin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xié)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日本精品免费在线视频,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2021久精品视在线视频
    • <strike id="cqebu"></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