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索朗(左一)在幫助家人干農活。記者 潘璐 攝
察瓦龍鄉(xiāng)松塔村里有好幾個名叫“索朗”的,有“低保戶索朗”“村醫(yī)索朗”“護林員索朗”,還有一個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為了便于區(qū)分,村民往往都要在他們名字前面加一個前綴。今天要講述的就是這位“不會說話的索朗”。
索朗家有5個孩子,自己排行老二,姐姐和大妹妹都已遠嫁他鄉(xiāng),大弟弟在遼寧省上大學,小弟弟在察隅縣上中學,兩個弟弟上學期間每月都要花銷2000多元錢的生活費,這對于一個農村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母親患有癲癇病,去年還做了子宮腫瘤的切除手術,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唯有父親撐起了家里的一片天,2016年,索朗家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由于索朗一家的特殊情況,林芝市水利局駐松塔村工作隊自進駐以來,就特別關注他。索朗今年27歲,皮膚白凈、鼻梁高挺、身材單薄,看上去很是陽光帥氣。據村民說,索朗出生的時候原本是一個健康的孩子,但在他1歲多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耳朵就失聰了,后來慢慢變成了聾啞人,不會說話了。
初見索朗,駐村工作隊隊員印象最深的是,臉上總是掛著招牌式的微笑,舉止彬彬有禮,衣服干凈整潔,村民與他交流都是通過手語,隊員們見到他,也學著用手語與他交流,可奈何他們的手語純粹就是亂比劃,以至于連自己都不知道在比劃什么,顯然,索朗也看不懂他們在說什么,盡管如此,索朗還是很有禮貌地比劃著手語:講他從哪里來、準備去做什么。
有一天,一名隊員驚奇地看見索朗在開車,說給大家聽后,大伙都有些將信將疑:一個聾啞人怎么會開車呢?好奇之下,隊員們跑去問村干部,村干部說,索朗確實會開車。前兩年在國家醫(yī)療救助下,索朗進行了人工耳蝸的移植手術,手術后索朗就可以聽到聲音了。索朗不僅會開車,而且技術是“杠杠的”。
說起索朗開車,還得從幾年前說起。那時,索朗看到村里其他小伙伴都在工地上拉運土石方掙錢,他也萌發(fā)了開車掙錢的想法。于是,告訴父親自己想買個舊車到工地上拉土方掙錢,希望自家能早日摘掉貧困戶的帽子。父親想了想,覺得索朗說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借錢給索朗買了一輛舊貨車,讓索朗在工地上拉砂石、跑運輸??墒擒嚊]開幾天,村民就投來了異樣的目光,個別村民開始說起了風涼話,但索朗并沒有往心里去,他只顧開車掙錢。
自從有了貨車以后,索朗總是早出晚歸,常常是第一個到工地、最后一個離開。車是舊車,經常出毛病,為了能節(jié)約一點修理費,索朗總是自己琢磨著修理。夕陽西下,村民和隊員們經常能看到索朗在搗鼓他的寶貝車子。
索朗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對于父母的辛勞,索朗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索朗的父親在工地上打工,很是辛苦,索朗一有空閑,總是跑過去幫父親。索朗身材單薄,抱石頭的時候,身子總是顫顫巍巍,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不停地滾落,盡管如此,索朗還是咬著牙,幫助父親一點一點地修砌擋墻。
生活是艱辛的,命運對索朗是不公平的,但經過長久的相處,不管是村民還是駐村工作隊隊員,大家一致認為索朗總是樂觀、積極向上的,沒有任何抱怨,見到他,總能看到他那燦爛的微笑。
在黨和國家各項扶貧政策下,在索朗和父親的積極打拼下,索朗家已于2017年光榮脫貧。雖然經歷了不少困難,但索朗一家沒有躺著吃國家的救濟,而是主動作為,積極勞動,依靠自己的勤勞雙手成功實現了脫貧,一個不會說話的聾啞人都能做到,這讓村民們很受觸動。索朗的脫貧事跡在村里口口傳頌,充滿了正能量,大家都十分佩服索朗,特別是村里的貧困戶,由此增強了貧困戶脫貧的信心和決心,紛紛表示要向索朗學習,力爭松塔村今年全部實現脫貧。(通訊員 黃曉松 記者 潘璐)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